新闻动态
麦田里的王朝密码:郑州后周皇陵探秘
在河南郑州,提及皇陵,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宋陵。宋陵位于郑州市巩义,安葬着北宋9位皇帝中的7位(宋徽宗、宋钦宗因金人南侵被俘,客死异乡),加上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永安陵,素有"七帝八陵"之称。散落在麦田间的巩义皇陵神道石刻,被形象地称为"麦田守望者"。
除宋陵外,郑州市新郑郭店镇还坐落着一处鲜为人知的皇陵——后周皇陵。现存嵩陵、庆陵、顺陵、懿陵4座陵墓,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后周政权虽存续仅10年,却为宋朝统一中原奠定了根基,其历史功绩值得铭记。
(一)周太祖郭威的嵩陵
嵩陵,是后周开创者,后周太祖郭威的陵墓,位于新郑郭店镇紫荆山南路与黄金大道检查口东北约300米处。穿越一片生活垃圾,陵墓映入眼前。嵩陵高约8米,周长约105米,周围地势平缓,西侧有一水沟,已侵蚀墓地封土,现沟东壁有红砖包砌,北部稍高,墓东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牌,上镌刻“后周皇陵”。
郭威,字文仲,邢州尧山县(今河北省隆尧县)人,本是后汉刘知远的臣子,官至枢密副使,成为托孤重臣。新皇即位后,郭威功高震主,一直对受到猜忌,妻、子被全部杀光。被逼无奈的郭威以“清君侧”的名义杀入京城。广顺元年(951 年)正月,年近半百的郭威在一场“黄旗加身”的政变后称帝,建国号为 “周”,史称“后周”。
称帝后的郭威,体恤民间疾苦,减轻严酷刑法,励精图治,使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,已经有了民富国强的萌芽。郭威在位3年,显德元年正月壬辰日(954年2月22日),因病驾崩,享年51岁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郭威生于贫困,即位后,不改节俭本色,非常排斥前朝厚葬的陋习,提倡薄葬,并率先示范。据《旧五代史·周书·太祖纪》记载,郭威逝前累谕晋王曰:“陵寝不须用石柱,费人功,只以砖代之。用瓦棺纸衣。”目前,陵墓前的遗存来看,确实很寒酸:没有石人、石兽诸物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)《新郑县志》记载:“陵前旧有石刻云:周天子平生好俭约,遗令用纸衣瓦棺,嗣天子不敢违也。”
郭威的几个儿女,早在他称帝前之前就被杀害,后来收柴荣义子(注释:郭威是柴荣的姑父,柴荣本姓柴,后改郭氏,后仍习称柴荣)。郭威驾崩后,只能由柴荣继承皇位。
(二)周世宗柴荣的庆陵
庆陵,是后周第二位皇帝,周世宗柴荣的陵墓,位于嵩陵北约3公里处,郭店镇陵上村。陵墓封土高约10米,周长约105米。民国年间,军阀混战,庆陵遭到毁灭性破坏:陵园门楼及围墙被拆去,几十棵参天古柏被砍伐殆尽,200多通石碑大部分被拉倒修筑工事。2001年新郑市人民政府对庆陵进行维修,将33通石碑挖出重新竖立在家前,又立一神道碑,上刻“周世宗陵”,墓前广植柏树并竖立保护标志,四周栽保护界。现仅存33通,最早的是明宣德元年所立,最晚的为清宣统元年所立,其中明嘉靖年间的御制碑文较多,均为歌功颂德之辞。
柴荣,太祖太祖郭威圣穆皇后之侄,邢州龙岗(今河北邢台西南)人。后汉初,柴荣跟随郭威,先后任枢密副使、左监门卫将军、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、贵州刺史、检校右仆射。郭威称帝后,授柴荣澶州节度使、检校太保,封太原郡侯;二年(952)十二月,加检校太傅、同平章事;三年(953)三月,授开封尹兼功德使,封晋王。
柴荣即位后,改革内政,整顿军事,奖励生产,文武参用,赏罚分明,广召文士,考制度、修通礼、定正乐、议刑统。柴荣有着宏伟的蓝图:“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,十年养百姓,十年致太平,足矣!”
显德六年(959 年),柴荣率军北伐辽国,势如破竹,仅用 42 天就接连收复瀛、莫、易三州,以及瓦桥、益津、淤口三关。
只可惜,天妒英才,柴荣在北伐途中患病,班师回京后不久便病逝。柴荣在位6年,享年39岁,但柴荣的改革与作为却影响深远,被后世尊称为 “五代第一明君”,得到无数赞誉。
(三)宣懿皇后符氏的懿陵
懿陵,是周世宗皇后符氏的陵墓,位于庆陵东约200米处,被居民楼所包围。由于群众取土,家被削成南北长7米、东西宽4米、高2米的长条状,冢上长一洋槐。
符氏,出身名门闺秀,胸怀大志,祖父符存审,事南唐,位及将相,追封秦王,父符彦卿,天雄军节度使,封魏王,与后周太祖郭威交情甚深。
符氏最初嫁给大将军李守贞之子李崇训。期间,有江湖术士预言,李守贞的儿媳妇符氏贵不可言,当母仪天下。李家父子信以为真,据河中反叛。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讨伐,李氏父子畏罪自杀。临死前,丈夫李崇训要先杀死全家人。符氏匿于帷幔后,免于一死。李崇训找不到妻子,遂自杀身亡。此时,符氏从帷幔中走出来,对冲进来的军士说:"我乃魏王之女,郭将军与吾父交往甚厚,速报!"
郭威闻报,立即前来相认,并把她带回符彦卿的魏王府,让她与父母团圆。郭威非常欣赏符氏的沉稳勇敢,符氏拜郭威为义父。郭威养子柴荣的夫人刘氏死后,郭威为柴荣提亲,遂纳符氏为继室。柴荣即位,册封符氏为皇后,后随柴荣南征,久冒炎暑,忧愤成疾,于显德三年(956年)七月二十一日,崩于滋德殿,时年26岁。宣懿皇后死后,妹妹又嫁给周世宗柴荣,也就是“小符皇后”宣慈皇后。不得不说,符家真可谓“皇后专业户”,诞生了3位符皇后:第三个皇后是宋太宗懿德皇后。
宣懿皇后符氏与周世宗柴荣育有一子——柴宗训,也就是后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。
(四)周恭帝柴宗训的顺陵
顺陵,是周恭帝柴宗训的陵墓,位于懿陵东北约300米。根据导航驱车至陵墓附近,只见有一个小型加工厂,不见陵墓的痕迹。在该村7虽女童的带领下,穿越一片密林,爬一道土坡,在麦田中,终于见到了顺陵的全貌,该陵墓高约4米,周长约40米。
墓冢草木郁郁葱葱,一种开着黄色花朵的树木尤为引人注目,经过图像识别发现,竟然是柘树。它古代帝王专属的“黄金木”,在民间被称为“帝王树”,其历史地位堪比紫檀、黄花梨。柘木的核心秘密,藏在它的木质与汁液中。其心材在氧化后呈现独特的金黄色,这种色泽被称为“柘黄”。自隋唐起,柘黄便成为皇帝龙袍的专属染料。《唐六典》明确记载:“天子之服,柘黄袍衫。” 这种颜色被视为“天授之色”。
柴宗训,出生于广顺三年(953年9月14日),命运非常凄惨:3岁丧母(宣懿皇后),7岁时父亲周世宗柴荣死去,随即柴宗训即位,是为周恭帝。年幼的柴宗训自然难以治国理政,所以由年仅27岁的姨母(小符太后)垂帘听政,宰相范质、王溥等人处理国家大事。
周恭帝即位后,主少国疑,局势动荡。显德七年(960年)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利用手中兵权,发动陈桥兵变,后周末代皇帝禅位于赵匡胤,宣告后周灭亡。赵匡胤因为受柴荣知遇之恩,加上良心有愧,因此他对待包括柴宗训在内的柴氏后人极为友好。他特意留下了一条祖训:“柴氏子孙有罪,不得加刑,纵犯谋逆,止于狱中赐尽,不得市曹刑,亦不得连坐支属。”赵匡胤的这条规定,周恭帝得以善终。
赵匡胤受禅后,降柴宗训为郑王,符太后为周太后。后柴宗训母子被迁往房州(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)。北宋开宝六年(973年)柴宗训病世,享年20岁,被谥为恭帝。赵匡胤亲自穿素服为其发哀,并辍朝十日。
作为末代皇帝,柴宗训的结局还算充满人文关怀。死后陪葬品应该比较丰盛,据悉,顺陵东北缘有一圆形盗洞,墓道为拱顶,东壁有《文吏迎侍图》一幅。墓室圆形,穹隆顶,中部墙体上有六个突出的灯台,直径6.2米,高7米。墓室彩绘木作及人物图像,顶绘星象图。墓室壁画大部分被盗墓者铲除或剥落,仅西壁留下《武吏端斧图》。
结束语
拨开齐腰的麦浪,回望末代皇帝的顺陵,遥想显德七年的正月,七岁稚子尚在守岁,陈桥驿的玄色旌旗已卷走他的江山。斜阳掠过麦芒,恍惚映出汴梁城头更迭的旌旗——从朱温篡唐到赵匡胤黄袍加身,这五十四载乱世,竟换了五个朝代、八姓十四君。此时此刻,不免令人产生一丝同情与不甘:太平犬犹闻晨钟暮鼓,离乱人不见炊烟十年;乱世尘埃里,纵是龙子凤孙,何尝又不是随风飘转的蓬草?
历史的风烟漫卷而过,站在历史的天空下,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。后周在郭威、柴荣两位皇帝的精心治理下,中原地区战乱的局面开始转向统一安定。周世宗柴荣,制定了“十年开拓天下,十年养百姓,十年致太平”的宏伟蓝图,虽因天不假年而止步于显德六年,却为继任者指明了方向。宋太祖赵匡胤接过历史的接力棒,将一张蓝图绘到底,开创了一个政治相对开明,农业、商业和城市繁荣,科技发展迅速,文艺兴盛的大宋王朝。
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:"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"从五代乱世到两宋文明,历史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,而这转身的起点,正是后周那短暂而辉煌的奠基。
郑州市新郑#后周皇陵#建议参观线路如下图: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旅行也是读史
